订阅
二层中式房屋 最近,小品《时间都去哪儿了》爆火网络。 小品一开始,领导打电话催稿,主角大锁向领导保证12点之前一定交。 这时,“手机软件”相继弹出消息,经不住诱惑的大锁只好不断地说:“那我再刷五分钟?” 约朋友圈、发朋友圈、刷视频……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直到距离交稿时间只剩下1分钟,大锁连标题都还没写。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事情推到最后一刻才行动。 然而晚几分钟的惰性,带来的并不是对生活的“掌控”,而是糟糕的连锁反应。 做事的时候,如果你对自己说过5分钟再做,30分钟后肯定做,过1小时也来得及,要不等晚上,要不明天再说…… 那你永远不会开始这件事。 正如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所说: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生活有目标,就要动起来。 人生充满紧迫感,才能日臻完善,欣欣向荣。 时代“淘汰”你,从不打招呼 看过这样一句扎心的话: “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 大江奔流的时代,没人会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 松懈下来的日子,只会让我们逐渐背离通往优秀的轨道。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 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教父”的张朝阳,曾风光无限。 在学生时代,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1998年成立搜狐,并带领其成长为中国最著名的门户网站之一。 此时的张朝阳很满意搜狐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逐渐开始在工作上放慢了速度。 正所谓:时间一分,贵如千金。 结果,失去紧迫感的搜狐,“完美错过”了互联网的两次重大风口。 直到2013年,张朝阳才如梦方醒。 他开始加紧步伐,试图赶上新趋势,结果收效甚微。 有句话说得好: “你的每一次紧迫意识,都是未来的你跨越时空的求救。” 没有紧迫感的人生,只会是一盘散沙。 听说过一种说法,假如人均寿命80岁,去掉前20年学习,后20年养老。 一个人最有价值的20年还剩下两个:前20年积累经验,后20年释放价值。 如果在应该紧迫的时候,选择了安逸,终会一路平庸。 纵然有一次两次的幸运机会,到头来还是捱不过命运的重击。 居安思危,保持紧迫,磨砺自己,才不会错过任何成长的机会。 努力跑,才能停在原地 “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这是《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里的经典台词。 魔幻世界里的规则映衬了现实的残酷:停留即是后退,奔跑才有机会超越。 前段时间,“歌坛常青树”林志炫又一次冲上了热搜。 他在舞台上的完美表现,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林志炫虽已年过半百,但嗓音依然清亮纯净,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 如果说初入乐坛时,林志炫靠的是天赋。 那中年以后,时刻保持紧迫感则是他制胜的秘诀: 节目中,为保护嗓子不受干扰,坚决不开空调,并保证每天12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维护嗓子的状态,坚决不吃辣椒,只适度接受辣度不通过嗓子的芥末…… 林志炫时刻保持紧迫,都是为了让嗓子机能“停留在最佳状态”,能够继续在舞台上唱出完美的声音。 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他们不过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拼了命地加速前行而已。 生活如逆水行舟,保持紧迫感才能开启向上攀爬的人生。 不同程度的紧迫,必会有不同程度的成绩。 选择了远方,就别怕风雨兼程,长久地坚持一定会换来生活的回馈。 让我们一起从当下开始,从脚下努力,让脚步紧迫起来,不断丰厚生命。 学会过“紧迫人生” 选择安逸,看似是在享受生活。 其实这种顺从的态度,只会让人生这盘棋日渐陷入死局。 与其让“我还有时间”拖沓生活节奏,不如先让自己动起来: 1.设置具体清晰的目标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 “设定一个清晰目标就等于达成了目标的一部分。” 很多人“动不起来”的原因是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想要紧迫起来,从缓步走变成小步跑,我们可以利用“三只青蛙”时间管理法: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三件事。 把目标设定在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一天内“吃掉”三只青蛙,生活节奏自然也会紧迫起来。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在创立京瓷时说: “我们的目标,就是从现在,走到市区第一,走向国家第一,直到世界第一。” 后来,稻盛和夫仅用10年时间,就把这间小小的工厂变成了世界500强企业。 拆解大目标才会有动力,如果你认定那是你应得的,步履不停终会抵达终点。 2.进行自我危机暗示 “我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这是作家艾丽斯·芒罗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在成为作家之前她曾做过餐厅服务员、烟草采摘工和图书馆管理员,直到20岁时结婚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艾丽斯有个爱好:喜欢闲暇时写点东西。 直到第一次怀孕,她突然有了危机感: “以后有了孩子,写作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减少。” 人总是等到有了危机感,才想守住心底的东西。 这种自我危机暗示,促进艾丽斯下了决心,她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开始创作。 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她连续创作出14部小说集,被誉为“当代契诃夫”,并最终摘下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避风港,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适当的自我危机暗示,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催化剂。 快速进入状态,往往能事半功倍地达成目标。 3.学会充实生活中的空白 一日无为,三日不安。 林清玄在《空白笔记本》中分享过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天,林清玄去书店买书,看到书籍的售价是一百多,而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却在二百以上,精致些的甚至要五百多。 林清玄很惊讶,他问店员:“为什么笔记本比书还要贵?” 店员回答: “书再好,那是别人写的;笔记本是自己的,自己填补的空白比买别人的想法可贵多了。” 不敷衍生活,就是不辜负自己。 空闲时间有价值的利用,是提升自身很好的方式:看一部高分电影,读一本经典书籍,学会一个简单的技能…… 日渐精进,厚积薄发,而后方能在人生旅程中“风生水起”。 ▽ 听说过一句话: “人生本就是一场即兴演出,没有做不成的梦,只有不早醒的人。” 甘于平庸永远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懒惰拖延只会消磨我们的斗志。 大家都听过“寒号鸟”的故事。 它每天只知道晒太阳、唱歌,却不想着及时筑巢。 上天一再给它机会,可它一拖再拖,终于因为冬天的到来而冻死在了寒冷的夜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后没有强大的靠山,手里也没有大把的金钱。 人生赛道上,唯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加速发力,才能拥有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战胜自我的底气。 余生路上,愿我们都能及时点燃心底的那团火,凡事走在前面,给未来的自己多留一点余地,少留一份遗憾。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