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治疗白癜风医院 “全球狂欢”“省钱作业”“必买清单”“限量XX份”……进入11月,在各路商家狂轰滥炸的大促氛围中,不买点什么仿佛真“错过了一个亿”。可喜的是,今年“双11”告别了“买买买”之风一边倒,来自某平台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近30万年轻人号召“不要买”的声音格外引人关注。 顾名思义,“消费主义逆行者”,就是走在消费主义对面的人。很多人认为“不要买”更能传递它的特征,所以称其为“不买组”。事实上,“不买组”与“双11”并无直接联系,也存在“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等类似小组。他们的初衷并非拒绝消费,而是尝试引导人们对购物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与审视,发现哪些东西是“过度的欲望”,哪些是“智商税”,从而减少非理性消费。 无可否认,在这个物质大为丰富,购买力大幅上升的时代,很多人购物已不是因为刚需,而是被商家不断创造的“买的理由”洗脑后的盲目消费。商家一边制造需求感、贩卖焦虑感,一边贩卖解除焦虑的“药物”,比如各种文化鸡汤,各种调整身心的产品,套路满满。抵抗消费市场的诱惑,“消费主义逆行者”的组员们想出了很多小妙招。比如有喜欢“种草”的网友分享,取关卖衣服的博主微博,会丧失80%的购买欲。还有网友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把购物软件主题变成绿色,就会毫无购买欲望,等等。 另一方面,应清醒看待近年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购物狂欢节。所谓消费盛宴背后,暗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各种套路,潜伏着多种质量陷阱乃至维权纠纷。“这么多年了,我着实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付尾款要在半夜,是怕白天人清醒了吗?”今年“双11”第一波付尾款后,有网友如此发问。中消协也发布“双11”六点注意事项,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低价”、看清促销规则、谨慎囤货、保持冷静、及时维权等。为了让“剁手党”在钱包瘪瘪之余少受伤害,是时候正视“买买买主义”了。 倡议不被消费主义裹挟,真正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求,过物尽其用的生活。“不买组|消费主义逆行者”一类群组的出现,体现了在消费主义盛行之下,一部分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成熟与理性。 “不买”不是真的不买,而重在砍掉不必要的需求。不管是消费什么,把“不要买”清单和必买清单放在一起来比较、甄别,看清楚自己是否需要、是否真的喜欢、能否坚持使用它。挑战“不买”,除了节约钱财,也意味着工作中不再频繁分心于自己想买的商品,见到琳琅满目的店铺不再走进去,意味着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买买买”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从对商品无限的欲望中脱离出来,我们才能重拾对生活的控制感,把更多精力投入内心的充盈与自足。 在“买买买”大行其道的当下,旗帜鲜明地宣扬“不买”,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延伸阅读: 央视网评:双11,为何近30万人对“买买买”说不? “双11”正日子来了! 花了多少? 收获如何? 啥?整了个“双00”! 当“双11”进入高潮的时候, 在“买它买它买它”的催促下, 不少人却谨慎地捂着自己的口袋。 他们称自己为:消费主义逆行者。 “姐妹们,我坦白了,不打扮真的太爽了!!!” “请把巨额护肤的钱用在调理身体健康上!!” “收拾东西可以降低消费欲” 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里, 有近30万志同道合者分享心得妙招, 他们在“买买买”的氛围中格外淡定, 他们的存在提醒人们, 与频上热搜的尾款人相对应, 还有数量庞大的:不买人。 为啥不买,原因各异。 有的是因为头脑发热买了非必需品, 例如,买收纳柜结果发现没有解决问题, 反而变成另外一个需要收纳的物品; 有的是被低价吸引, 觉得买到就是赚到, 不买就错失了几个亿, 结果“捡便宜”成为“被割韭菜”; 有的是囤货, 结果还没开封就已过期; 还有满减规则堪比奥数, 拉长战线增加了人的疲劳感。 总归是套路太多、优惠力度不足, 做任务、抢红包、优惠券等繁琐复杂,让人爱不起来。 从这些原因里可以看到, 是买不起吗? 虽说经济实力决定消费实力, 但显然,当代“消费主义逆行者”不全是囊中羞涩, 与祖辈父辈的“抠”不属于一类, 不是普遍缺衣少穿状态下的被动低消费, 更多是有钱也不随便买, 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变化。 不买恰恰是因为买过, 买过之后受骗过、被坑过,烦了、累了, “不买组”聚集的,是主动和自发地“不想买了”的人群, 是“不想”,不是“不能”, 是对“买买买”产生怀疑的一群人。 他们过的并不是苦行僧式的生活, 与极致抠门人相比,更体现出理性消费者的特质。 很多人消费理念经历过这样的变迁, 从“不买”转到“买买买”再转到“不买”—— 没钱,买不了,没办法,只能节俭度日, 有钱了,没商品,买不到,那也是白搭, 只能“不买”。 手头宽裕了,商品丰富了, 需求被释放出来, 重实用的“功能消费”观念被改变, 喜欢与否代替需要与否, 网络购物出现,消费更加便利, 各种营销手段刺激了购买欲望, 开始“买买买”。 狂欢之后, 开始对放任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浪费进行反省, 有了更加主动、理性的“不买”。 表面上是消费理念的变化, 折射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我们从物质短缺,走向商品极大丰富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大众传媒和消费金融等工具的发展, “消费主义”渐起, 也有“炫耀性消费”者, 他们会通过消费行为给自己贴上标签, 满足物质和精神的多重需要, 人们面临空前的“现实眩晕感”, 当这种幻影达到一定程度, 有人开始反思, 如日渐流行的“极简主义”者, 还有人会强调“断舍离”。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并不是反对消费, 不是追求一种“我穷我有理”, 也不必有“低欲望社会”的担忧。 他们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 克制过度的物欲, 避免被割智商税, 达到内心的平衡。 通过“消费管理”, 买所需、买所爱, 不再被轻易地“割韭菜”。 预付款抢购却多花冤枉钱,“双十一最低价”都是套路? 预售至今,双十一活动已持续二十余天。但近期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家商品预售价格高于直接支付价格。说好的最低价都去哪了? 声称预售期优惠力度最大 实际预售价高于直接购买 近期,某投诉平台出现大量关于FILA品牌的投诉,主要投诉内容是商家欺骗消费者,在承诺预售价为最低价后放出优惠力度更大的优惠券。 据购买者付齐(化名)介绍,第一波预售期间,FILA直播间放出三张大额优惠券,其中有一张2000-700(包括购物平台300元满减金额)的优惠券。直播间主播在每个整点放券之前都会强调这三张优惠券是双11期间最大的优惠券。为此,她每天蹲点抢券,最终抢到三张优惠券。 11月1日零点前,官方旗舰店主播在直播中催促大家赶快付款:“今晚和明天付尾款是一样的,后面活动再怎么优惠都和现在一样。”不少买家听信了主播的介绍并付款。但在2日晚上,商家在直播间放出大量2000-900(包括购物平台300元满减金额)的优惠券,优惠力度更大。 2000-900优惠券。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匡威品牌也存在预售价格高于直接购买价格的情况。 在某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晒出自己的购买记录以及和客服的聊天截图。该消费者预售期间购买鞋子的价格高于直接支付价格十几元,但被客服以“已经发货且没有合适的码数”为由拒绝退还差价。 退还差价标准不一 买家遭遇退费难 按照购物平台的保价服务标准,为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消费者购买该平台带有指定价保服务标识的实物商品后,在价保期内,若同一商家的同一商品出现降价的情形,消费者可申请差价补退(特殊情形除外)。 因此,有消费者在发现商品实际支付价格更低后向商家提出退款,但退款之路并不顺利。 以FILA为例,作为该品牌的老顾客,斐然(化名)在下单后提出退还差价,但被客服以“没有抢到2000-900的优惠券”为由拒绝。 商家表示需要抢到优惠券才能退差价。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确实,某购物平台的保价服务标准第五条——消费者其他注意事项中指出,如因优惠券导致的差价,消费者须获得对应优惠券且符合该优惠券的使用条件,该优惠金额方能纳入差价的计算范围。在价保成功后,对应的优惠券将被核销。 某购物平台价保服务标准。 但不少消费者表示,在前期有部分消费者退费成功,且当时商家承诺没有2000-900的优惠券也可以退还差价。 对此斐然表示十分气愤,“感觉自己受到了区别对待,为什么给别人退款但是不给我退?” 不少和斐然有相同遭遇的消费者自发成立了一个群交流退款情况,不过仅有少数消费者的部分订单退款成功。 卖家涉及虚假宣传 消费者可申请退还差价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晨表示,若商家声称预售期的价格是全年最低价,但实际预付价高于直接支付价格,属于虚假宣传。 杨晨表示,商家出尔反尔的行为已经违反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商家对消费者区别对待的行为则违反公平原则。 “如果商家承诺无论消费者是否获得最大额优惠券,均可按照使用最大额优惠券后商品价格提出保价请求,那么消费者就可以直接向商家申请退差价。” 消费者应当及时保留证据,与商家沟通协商解决。如果商家不予解决,则可以将证据提交给购物平台,由购物平台处理。消费者也请求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依法成立的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部门投诉,提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 但杨晨也表示,该承诺必须是商家公开或者一对一的承诺,仅凭别的消费者和商家的聊天记录很难申请退差价。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