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产前亲子鉴定 来源于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 当了妈妈之后,最害怕的就是一个“病”字。 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去医院折腾一圈,心里都说不出来的疲惫。 曾经听过一句话: “医院往往比婚礼殿堂见证了更多的真情,医院的墙壁往往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 尤其是儿科病房,能见到太多的人间百态,太多的悲欢离合。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焦虑、烦躁、忽略、抱怨的时刻,但到了医院,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会变得不同。 前段时间看跟孩子生病有关的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特别有感触,很想跟大家分享。 这是咱们国内第一部儿童医疗纪录片,拍摄于湖南省儿童医院。 每年这里都会有成百上千的儿童、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病症聚集在这里。 所以,镜头虽然对准了这里的儿科医生,展现的却多是孩子和家长们的喜怒哀乐。 有句话说:从别人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窥见自己的人生。 而从这部纪录片里,可以让我们真正思考,养育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三岁男孩 被妈妈一脚踹进医院 我印象最深,是一个3岁小男孩的故事。 才3岁的孩子,被踢成下体裂伤,如果不是医生及时救治,将来排尿、生育功能都可能受影响。 而这并不是不法之徒的伤害,而是孩子的妈妈为了给他一个“教训”,有意为之。 “我直接踹的,猛踹。我就是这个打算,今天就想治一下他。” 听完这话,就连每天接触病患的主治医师,也感到不可思议: “从医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碰到过家长对孩子下手这么重的。我都怀疑她是不是亲妈。”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母亲对自己三岁的孩子选择拳脚相加? 答案是,孩子不愿意上课外班。 被踢伤的小朋友叫米多,他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鸡娃妈妈。 儿子才3岁,她一口气给他报了5个课外班:早教班、英语、美术、平衡班、钢琴…… 这些课外班对孩子要求不高,但要强的米多妈妈认为,自己对孩子应该有些要求,又给儿子布置了课后作业。 3岁的小孩,正是无忧无忧,开心玩耍的时候,却不得不天天围着课外班和作业连轴转。 可想而知,他对这种高压的学习模式已经非常抵触,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去上课。 这天,当米多再一次抗拒上课时,妈妈一气之下,踢向了孩子的下体,直接把娃踢进了医院。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真的又生气又心疼,再转过头来看妈妈,其实她也非常自责了。 做手术之前,妈妈不停问大夫:会不会影响生育、会不会影响智力,以后还能排泄吗? 那种悔恨和难过,简直要溢出了屏幕。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不幸中的万幸,孩子经过治疗没有太大的影响。可他心灵受到的伤害,却是终生难以磨灭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有。 加上这两年教育竞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父母内心的恐惧,更是被无限放大。 就像这位妈妈一样,她怕孩子比不过别人,怕他考不上好学校,更怕孩子未来不如自己,过不上理想的生活…… 但一个过分焦虑的父母,是养育不出成功的孩子来的。 催孩子,逼孩子,只会不断消磨孩子前进的动力,让他把学业看作负担和压力,早早停止奔跑。 冰心曾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再着急,大人的情绪和压力,不应该让孩子来承担。再焦虑,也别忘了,那只是个孩子。 请不要教孩子一味坚强懂事 纪录片中,还有另一个男孩特别让人心疼。 他叫浩浩,8岁,非常懂事,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他偷偷找到主治医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动手术需要多少钱啊?” “要是动手术钱多的话,我就不做了。” 他觉得,妈妈一天上班才几十块钱,特别辛苦,巨额的手术费,会让家人负担更重。 这种不符合年龄的懂事,让他比同龄的孩子多了一份沉稳感。 但话说回来,过早的懂事,一味的坚强,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浩浩之所以需要动手术,甚至有失去生命的风险,却也正是因为太“坚强”而引发的。 浩浩得的病,学名叫做“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很早之前就有肚子痛的症状。 但每次他求助的时候,妈妈总是说:你是男子汉,要坚强,忍一下。 实在疼得不行了,吃点药忍过去。 久而久之,浩浩好像越来越“坚强”了,但小病也拖成了大病: 他体内的囊肿,已经快占据身体宽度的一半了,这也导致手术的难度超乎想象。 咱们有句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尤其教育男孩,很多父母觉得“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宁可流血也不能流泪”。 但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苦,都需要吃;不是所有的罪,都一定要受。 所谓坚强,也不是面对所有伤害和痛苦,都要表现得铜墙铁壁。 就比如孩子身体不舒服,熬着忍着,病症就会因此而消失吗? 不会的。相反,盲目的吃苦,只会消耗孩子的精神能量,让他过得越来越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经发表过一篇报告,叫《我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现状分析》。 报告显示,在中小学生中,男孩的自杀人数,是女孩的1.5倍。 我时常在想,男孩更容易走极端的原因,和这种“坚强”的刻板印象是否有关? 有个词叫“过刚易折”,一直坚强的人,背后是无处释放的情绪压力,积压太久就会走向崩溃。 作家王小波就说过:人必须要吃一些无意义的苦,这种想法不仅有害,简直是有病。 你可以让孩子吃苦,但前提是这个苦是有意义的,可以转化成他将来人生的财富。 也只有父母接纳孩子的脆弱,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将来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对抗风雨。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合,每天都会上演许多悲欢离合。 更无奈的是,在儿科医院,这意味着,一朵花,还没等到开放,就走向了凋零。 在纪录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叫哈哈的小朋友。 她才10个月大,但已经被病痛折磨了许久: 肚子鼓得像个皮球,身子却瘦的皮包骨。16斤的体重,但光是肿瘤,就占据了孩子体重的1/4。 作为一个妈妈,我很难想象,看着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些,自己心里该有多痛苦。 然而,比病痛更折磨人的是,孩子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 做手术,孩子有可能会死在手术台上;不做手术,孩子吃不下,睡不着,生命慢慢走向衰竭。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考虑的,是经济问题。 家里还有大宝,孩子的外公又患上了口腔癌,都把钱花在孩子治病上,未来的日子还过不过? 同样做过母亲,奶奶当然知道,放弃是个多么残忍的字眼。 但出于现实的考虑,也为了孩子不再受折磨,她还是提醒爸爸: 一旦手术失败,可能是“人财两空”。 哈哈的爸爸始终坚持选择手术治疗,两个人因此大吵一架,留下奶奶一个人在病房掩面痛哭。 记得知乎上有个问题:摧毁一对父母到底有多简单? 有位妈妈回答:只要孩子生场病,就足够了。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就像是被丢进了炼狱。只有当孩子病好了,才能重回人间。 因此只要有一丝希望,哪怕倾家荡产,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 天不如人愿,尽管哈哈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不幸的是,病情复发,孩子还是去世了。 哈哈的故事,可能每天都会在儿科医院上演。所以,看这部纪录片时,我有太多次泪目了。 什么成绩、什么排名、什么名校,什么荣耀,其实统统不重要。 在生死和健康面前,其他都是小事。 养育孩子,我们最大的期望,不过是孩子能健健康康,平安幸福地度过这一生。 只是在父母修行这条路上,我们有时走着走着,就会忘了自己教育的初心。 当你感到迷茫、焦虑,或是情绪上头的时候,问一问自己: 我们到底在为什么烦恼? 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相比孩子的健康快乐,这件事真的值得吗? 也许,适当的暂停和思考,才能让我们回归到教养孩子本身上,成为更好的父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只等你的关注。微信号:tree2050。 您点一个 小编:伊人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