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日本最烂战斗机翻身记:刚服役时 椭圆的铆孔吓傻全体飞行员

2021-10-18|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零式和“隼”式(一式),分别是二战时期日本海陆军的第一主力战斗机。不过,“隼”式在服役初期的口碑非常......
苏州市私家侦探

零式和“隼”式(一式),分别是二战时期日本海陆军的第一主力战斗机。不过,“隼”式在服役初期的口碑非常不佳,几乎被骂为日本“最烂战斗机”。

到底有多烂呢?最早装备“隼”式的日本陆军第64飞行战队,在1941年夏天第一次接收战机时,飞行员们都被“椭圆形的铆钉孔”震惊了!没错,铆钉是圆的,对接铆孔却是椭圆的。

机体脆弱的“隼”式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关键原因,几乎和零式如出一辙:“隼”式为了满足苛刻的性能要求,在设计上过分追求轻量化,从而导致机体极为单薄脆弱。

“隼”(KI-43)和零式(A6M),在设计要求上非常接近。作为九七战的后继机,日本陆军对研发公司中岛提出的要求是(1)运动性与九七战相同;(2)最高时速500公里以上;(3)爬升率为5000米5分钟以内;(4)采用可收放起落架;(5)作战半径800公里以上。另外,隼式设计要求的武装只有2挺7.7毫米机枪,与零式的2门20毫米机炮相比,显得非常贫弱。

可以说,“隼”式和零式在研制初期都遭遇“运动性”与“高速性”的矛盾,不仅如此针对战场需求提出了极高的续航力指标。不过,日本战斗机遇到的最根本问题还是航空技术储备不足,可提供的发动机功率较小。隼式最初采用的HA-25发动机,功率是950马力,而零式最初采用的荣-12发动机,功率也只有940马力。

但最苛刻的指标,还是所谓“运动性与九七式相同”。结果,无论是“隼”还是零式都强调极低的翼载(隼式早期为102kg/m²,零式为108kg/m²,而Bf 109E是170kg/m²,Fw 190A则是241kg/m²),导致两种战斗机只能采用大面积机翼,同时将机体重量压到最低。

低翼载虽然能够获得更好的转弯力和续航力,但是也降低了最大速度。因此,早期的“隼”式一型最大速度只有区区495公里/小时(九七战都有470公里/小时),甚至没能满足500公里/小时的最低时速要求(“隼”式二型在1942年才提高到515-530公里/小时)。尽管如此,“隼”式和零式一样,都拥有强大的续航力,携带副油箱时最大航程高达3000公里(不带副油箱为1600公里)。

另一方面,为了压低“隼”式的机体重量,设计师设法削减各个部位的材料,最终结果就是结构强度很差。在这方面,“隼”式的表现甚至比零式还糟糕。

以俯冲速度为例,“隼”式一一型竟然只能限制在550公里/小时,被认为俯冲性能很差的零式二一型,限制速度都能达到600公里/小时。以至于,1942年8月曾发生过三架“隼”式在追击P-40时,三架同时在俯冲时空中解体的笑话。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大概只是在俯冲时显得比较脆弱,而“隼”式的脆弱却几乎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机翼、机身到起落架。用日本飞行员的话来说,那就是“几乎无处不烂”。

当然,“隼”式的灵活性也是极高的,由于采用最新的蝶形空战襟翼,盘旋性能比九七式还好,但付出的代价却太高了!

给“加藤隼战斗队”留下阴影

1941年6月,最初一批量产型KI-43“隼”式交付日本陆军第59飞行战队,制式名称为“一式战斗机一型甲”。几乎同时,第二个接收“隼”式的就是第64飞行战队(战队长加藤建夫中佐),即后来著名的“加藤隼战队”。

但是,这种“最新式”战斗机的第一次亮相,就让“加藤隼战斗队”的多数成员留下了一辈子阴影。

据第64战队成员桧与平回忆,最早是在广东的机场见到了这些一式战斗机。当时,该战队第一批接收新机的飞行员从国内的工厂直接飞过来的,降落在机场。新战斗机是崭新的铝合金,非常闪亮,机体造型也很漂亮,让其他人很是开心了一会儿。

但是,桧与平等其他飞行员以及地勤人员跑到战斗机近处仔细观看时,却被一堆细节吓坏了!

“这是什么?”——走近一看,铆孔周围的铝合金板上有裂痕。不仅如此,机翼表面有皱纹!还有,铆钉的孔是椭圆形的“长孔”——在飞行中,被G力从圆形被拉长成椭圆形。

要知道,这些“隼”式战斗机只是在本土进行了简单的换装训练和随后的远程飞行,但是裂痕、皱纹和椭圆形铆孔却像是用了好几年的老飞机,这些都让这些日本精英飞行员产生了惧怕心理。

第64飞行战队的成员们几乎一致公认,“隼”式是一款“不得了”的飞机,坐上去就要有“被飞机杀死”的心理准备。但由于日军的军国主义属性,这些飞行员又不得不飞,每天起飞后都要提心吊胆。

事实也正是如此,飞行员们并没有夸大其词。刚刚服役不久,“隼”式就接连发生两起空中解体事故,机毁人亡。

“隼”式的逆天改命

1941年刚服役时的“隼”式,几乎是一无是处:速度和老式九七战差不多(时速495公里比470公里),火力非常贫弱(只有两挺7.7毫米机枪),空中动作大了容易解体,降落时容易折断起落架,新装的无线电设备完全是摆设(发动机导致严重噪音),射击瞄准用的还是老旧的瞄准镜(零式已换成了光圈式)。

特别是机体脆弱,容易导致空中解体,让首批的两个“隼”式战队放不开手脚,在训练中都不敢进行剧烈的机动动作。

改变“隼”式悲催命运的,还是加藤建夫。

加藤作为第64飞行战队指挥官,在接收第一批“隼”式的时候,就立刻向中岛工厂发出反馈。此后,加藤根据训练和战斗中的实践,提出大量的改进建议。由于加藤建夫的努力,“隼”式的改进极为迅速。

1941年10月,也就是刚刚交付不久,第一批“隼”式就返厂进行改装。根据加藤等人的建议,“隼”式对机体进行了补强,并且将左侧机枪更换为意大利造的12.7毫米机枪,火力和机体强度都得到适当改善。经过改装的“隼”式,也更名为“一式战一型乙”,原来的改称“一式战一型甲”。这批快速改装完毕的“隼”式,也刚好赶上了1941年12月爆发的太平洋战争。

对于飞行员不敢大胆进行飞行动作,年逾40岁的加藤建夫则以身作则,带头驾驶“隼”式尝试各种空战动作。当然这并不是莽撞行事,而是根据“隼”式的结构强度特点,在解体极限以内搞清楚了到底“能做多大程度”的机动动作。

事实上,“隼”式的机体强度比想象得要好一些,至少在水平机动时非常可靠,但不要去冒险做高速俯冲和急速拉升。此外,“隼”式在早期就采用了自封闭油箱,可防御7.7毫米子弹,这点比零式要强得多(虽然不如美军战斗机)。因此,“隼”式的战斗生存力还是比较顽强的。

在加藤建夫的率领下,日本陆军第64飞行战队在入侵东南亚的战役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凭借超远续航力和优秀机动性,“隼”式有力支援了日本陆军在东印度群岛和缅甸等地的战斗。据日方统计,日军两个“隼”式战队(仅40多架的“隼”式参战)在前四个月的东南亚作战中,击落盟军飞机61架,自身损失16架。第64飞行战队也因此为冠名“加藤隼战斗队”。(备注:加藤建夫在1942年5月被英军轰炸机击落战死。)

不仅如此,吸取教训的“隼”式全面改进版KI-43-II(一式战二型),在1942年初开始试飞,1942年11月正式量产,在1943年初投入一线,“隼”式II型换装更大功率发动机,提升了速度,全面强化了机体(俯冲速度极限达到650公里/小时),火力和防弹性也同时得到提升(自封闭油箱和防弹钢板,都大大胜过了零式)。

可以说,改进后的“隼”式II型在性能上已凌驾初期的零式21型,各种空战动作也没什么限制了。相比之下,由于制造工厂和一线飞行员缺乏沟通,日本海军对零式的改进工作非常缓慢,后期的零式52型要晚一年才能登场。这时候日本战斗机已经全面落后于美军了。

最终,原本被骂为“最烂战斗机”,甚至日本陆军都差点放弃的“隼”式,一直生产到1945年,总产量达到5751架,一举成为二战期间数量仅次于零式的日军主力战斗机。

从“隼”式逆天改命的历史,我们看出,不管是什么武器,人的作用都是最关键的。哪怕是再烂的飞机,如果能遇到正确的人,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作者:陶慕剑)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酷奇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酷奇网 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