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南宁侦探调查取证 来了,来了。 哭戏片段上热搜,这已经是第几次了? 前几天Sir就在纳闷: 什么叫“水龙头”? 是说来就来?还是流量大的意思?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放一段哭戏+吹一波演技,已经成了明星的固定宣传套路。 包括不限于: #宋祖儿哭戏好美##章若楠哭戏好心疼##沈月哭戏##刘涛洗脸式哭戏##张予曦谈哭戏鼻涕拉丝#…… 结果一点开。 那真叫一个好家伙! 想知道什么叫“神仙落泪”吗? 品,仔细品。 就问你仙不仙。 再看看“教科书版的演技”。 你觉得会花落大幂幂、Angelababy、迪丽热巴、杨超越、杨紫、赵丽颖、李沁、郑爽、刘亦菲……谁家呢? 而这何止是“感染力十足”。 说是重度感染也不为过! Sir已经基本总结出规律了: 平静而表情完好的,就是“哭戏好美”;边哭,边说台词的,就是“哭戏好心疼”;想哭哭不出眼泪,顺势就夸“隐忍式哭戏”…… 你们够了。 真当我们没见过哭? 动不动就哭上热搜,这到底是演技的滑坡,还是眼泪的通货膨胀。 今天该挤一挤这哭戏里的水分。 01 内娱市面上,最常见的集中哭戏困难户。 第一种,赤贫型。 眼泪是一滴都没有啦。 刘德华这张经典的“震惊脸”表情包,面对的就是拍了半天,愣是挤不出半点泪水来的Angelababy。 剧组为了赶进度,只好用上眼药水佯装泪水,快速完成这场戏。 到了《云中歌》这场流产的戏,杨颖继续沿用这个套路。 嘴里念叨着“我的孩子”,但脸上却是云淡风轻,连眼圈都不见泛红。 奇怪的是,眼泪却依旧能一滴滴流淌下来。 这眼泪怎么比孩子还难产…… 7月份,电视剧《琉璃》有关袁冰妍的一组幕后花絮流出。 看这画面: 滴眼药水,扔眼药水。 一整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妥妥的一个“飒”。 哭戏有多少场,眼药水就有多少瓶。 滴完,一秒开机进入状态,相当娴熟。 只不过比杨颖更讽刺的是: 袁冰妍的工作室就曾以她的哭戏为宣传点,还发明了一个词汇:眼泪制造机。 这哪里是眼泪制造机,这只是眼药水的搬运工啊。 赤贫之上,哭戏进入温饱型。 能哭出来了,流的是自己的泪,不过这效果嘛…… 看不出有难过,只看出了挤表情的难受。 憋嘴,吸鼻子,像打喷嚏。 皱眉,低头,抿嘴唇,像怕被人识破一样把脸别过去。 因为把控不好五官,也就容易随时“哭走形” 男友高山和歹徒一起坠楼了。 她在笑,她在狂笑。 怀疑闺蜜安生和对象家明关系暧昧。 她笑还不够,直接“喜极而泣”。 她呢?被人抛弃。 看起来像是喘不过气来。 第三种,叫摆阔型。 哭起来的确也有模有样了,但你掂量掂量她的感情,又像一个空空如也的荷包。 比如不久前哭戏上热搜的演员白鹿。 戏里戏外,都在循环反复地强调一个概念:水龙头似的哭戏。 导演喊了NG,她在哭。 到了化妆间,她也在哭。 9月2日,工作人员发表一则白鹿追《周生如故》的微博。 镜头里,也是白鹿边哭边录视频,主题:白鹿看自己的剧哭了。 随时随地都能哭,这就叫演技了? 单看一张图,好像哭得是疾风暴雨。 但是连连看以后,是不是马上腻了——哭来哭去,就是那三板斧。 只知道哭。 却不知道哭的原因,也不知道哭传递的感情。 一个结果,是哭得重复单调。 另一个是,哭得情节错乱。 比如你能从这表演中,读出她在干什么吗? A.难产 B.做噩梦 C.姨妈疼 D.心灵感应到恋人被处刑 表情痛苦,辗转反侧,满头大汗。 演员在努力演自己的。 你却读不懂,此处的情节是:D。 单说哭。 吴谨言这个哭,好像没什么大毛病? 错。 如果你看到,这是她在母亲被丢入井底后产生的反应,就会知道这种干吼有多离谱。 所以说,不是只要哭出来了,就得分过关。 越来越多的演员,正在把一种程式化的哭戏,当做万金油,甚至是营销演技的手段。 忘记了演戏不是完成规定动作。 而是要真正理解那个人。 02 要演好哭戏首先得理解——人为什么哭? 如果说哭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那么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 动物只服从于原始本能。 而人哪怕在释放情绪时,也依然有所保留。 这层保留便是理性,是文明,也是脱不去的伪装。 哭,固然是情绪崩溃、眼泪决堤。但哭也是分场合,也是看人脸色的。 你说当众哭和私下哭,对着父母哭和对着恋人哭,这哭起来的样子能一样吗? 《悬崖之上》。 秦海璐贡献了一场让老谋子都鼓掌的哭戏。 秦海璐每天固定喝8L的水,食量也加倍,就为了让镜头里的自己看起来更加浮肿和憔悴,演出王郁服毒濒临死亡的状态。 得知丈夫老张被逮捕,并遭到敌人严刑拷打的消息。 她躲入卫生间,拧开水龙头。剧本设定,她坐在马桶上哭。 但是秦海璐却改成,蹲在马桶旁边。 为什么? 因为坐在马桶上,感觉过于轻松了;而蹲在地上缩成一团,显得更紧绷有力。 你再看左上角的水龙头开着水。 这代表她想用水声作为掩饰,不希望敌人发现她脆弱崩溃的一面。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哭。 她要用一个身体,同时做出两个强烈的反向力。 一是释放。 她的哭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调整情绪,继续面对严酷的斗争。 这如同酒后有意的催吐,要快速地释放负担。 二是收缩。 因为释放的情绪如此剧烈,她必须用力控制身体,才能让动静不被发现。 所以你看她张大了嘴巴,却没有发出声音。 蹲在地上,是为了更使劲地抱紧身体,就像是在捂住胸中一阵又一阵的小爆炸。 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逻辑可循。 秦海璐说过自己“不背剧本”,并不是即兴就来的。 比起剧本上的对白,她更在意一个角色是如何成为她自己的: 拿到剧本后,我最先做的事情,不是背台词,而是去分析自己的角色,包括剧本里所有的角色......然后会根据台词,把每一个角色全部都分析一遍,这就等于把剧本“吃”到最透了。 同样是哭戏。 《悬崖之上》里的刘浩存明显就被比下来了。 有人吐槽说,她好像和身边的人格格不入。 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 比如,“乌特拉”秘密行动完成,老张和王楚良相继牺牲。 小兰询问周乙,两人死前有没有遭受敌人折磨。 周乙谎称自己在现场,眼看着两人用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自尽。 这里,于和伟精准演出了一个人撒谎的样子。 眼神飘忽,却自始至终都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按理说,小兰应该有所怀疑。 但刘浩存完全没有接住戏,一双无辜的大眼睛,清纯得没有半点历练的样子。 依旧是掉泪、低头、抿嘴,哭戏“万能基础三件套”。 光看这场戏,估计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战乱中,刚经历一场与队友、爱人生死别离的女人,更像是刚进社会的女大学生。 再到后面,看到王郁一家团圆。 你瞧。 “三件套”再次上演——掉泪、低头、抿嘴。 这和刚刚的那场哭戏,除了换身行头以外,表演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但明明,两场戏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哀伤,是感叹; 后者,是心疼,是感动。 这些,全被她“整齐划一”,而且都点到为止。 但事实上是。 这一次哭和下一次哭,都是不一样的。 甚至同一场哭里,也可能变化多端。 比如《李米的猜想》结尾的这场戏。 知道自己迟早有完蛋的一天,方文提前录好了一段VCR。 警察放给李米看。 你看看周迅这场戏有几个意思。 最先是紧张,眼睛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颤抖。 因为这时的方文已经死了,再次出现在录像里,李米不知道他会说什么。 紧张,来自于这4年里的未知。 但很快,她镇定了,眼前还是4年前的方文,连熟悉的气味似乎都能从屏幕里溢出来。 往昔复位。 最后,一个“对视”,对方笑,她也笑,还低下头来笑。 李米倾听对方的告解时,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但被收敛住。 直到方文摁掉了摄影机,从画面里消失,屏幕里只剩下嘈杂的“雪花点”。 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恍惚中,眼泪这才止不住地,一颗一颗往下掉。 这段哭戏,全程有3分钟之久。 这就很考验演员的处理方法。 周迅在这里,以一种反高潮的方式 别人可能边看边哭,像拧开了水龙头,哗啦啦不停好像就够悲伤了。 她却反着演,看的过程中酝酿出复杂的情绪,最后一刻,再把眼泪“放出来”。 这种令人心碎的方式,反而更能演出角色的脆弱与坚定。 而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以一种站在角色之上的高度,去审视并思考不同情景下所配合的表演。 不是哭得声泪俱下、语无伦次,就叫哭戏感染力。 好的哭戏,随情景而变,随故事而变,随心境而变。 03 我们今天的国产影视剧,是怎样把哭,这样一种人类感情的高能时刻,演绎成流水线上的机械劳动的? 不想针对大幂幂。 但李少红评价她的这段话,可以形容很多人:“笑就是哈哈哈,哭就是哇哇哇。” 哭,是个“活儿”。 像极了一些演唱,好像飚了高音就是有唱功,却不理会任何歌曲的美感与情感。 什么是好的哭戏。 在Sir看来。 不是你看见ta哭了。 而是你能看到眼泪如琥珀一般,包裹着ta无法以别种方式说出的故事。 《孝庄秘史》宁静那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哭戏。 大玉儿突然收到了多尔衮的死讯。 看看当年的宁静是怎么表演的: 她先是呆住,脸上是震惊后的茫然,她摸了摸眼角,却发现没有眼泪。 久久,才缓过神来,诧异又内疚说着: “一个影响了我一生的男人,死了,我却吝啬到,不能为他掉眼泪。” 最后,终于抑制不住泪水。 回到当年的少女脆弱时,悲痛着昔日恋人的死去 苏茉儿他死了 一个我爱了一生的男人 他都不跟我说一声自己就死了 吝啬,源于太后身份的限制。 内疚,则是愧对于与多尔衮少年相知、多年相伴守候的爱情。 孝庄心里有多尔衮,但也有江山社稷、儿子顺治帝位的稳固。 这场哭戏,就是典型的基于角色身份去考量。 宁静的哭戏,好比孝庄人生的一场倒带,从孝庄到大玉儿,一层层去回拨情绪、回拨人物。 再举个例子,《潜伏》最后一集,翠萍和余则成分开的戏。 这场戏,姚晨形容自己是“准备过了头”。 看剧本的时候,每次看到这一段就热泪盈眶,所以开拍前,姚晨就已经提前酝酿好情绪,镜头里哭得稀里哗啦。 但冷静下来后,姚晨突然意识到自己演的不对。 观众知道这两人以后不会再见面了,但翠萍是不知道的。 她还以为没过多久,自己就能和余则成在家里见面了。 她应该是高兴的。 同时,又意外,看到余则成还活着,激动得眼眶中带着泪。 最后满怀希望地离开。 为什么会演错? 因为一开始姚晨,把“翠萍”当做“姚晨”。 但演员应该做的是,把“姚晨”化作“翠萍”。 就像姚晨后来说的: 演员如果对你的角色 没有一个客观距离的时候 你离它太近,你过于主观化的时候 你很容易演错 这里的主观化和客观距离。 实际上就是演情绪和演人物的区别。 用何冰的话说: “我们对人物的理解,是我们通过他一系列行为之后,我们得出的结果,他内心是这么一个阴鸷的人,而我们不能演那个阴鸷,那是个答案,而我们要演的是这个算式。” 只演结果,而不去思考推导的算式过程。 才会演出一幕幕似哭非哭,越哭越像泄气的皮球。 还非要营销 哭得越炸裂,就代表演技越强。 或者,哭得克制,就代表越“高级”、“美”。 看到了没。 在他们看来,哭也有比较级。 而哭戏,成了用来炫耀、取宠的工具,来证明自己才能出众。 但哭从来不是可以在同一条赛道上竞争的项目。 而是无数条曲径通幽,抵达普罗众生隐秘的角落。 《一代宗师》里,宫二的一滴泪。 轻轻的,慢慢的,但情绪却是“四两拨千斤”。 《七月与安生》周冬雨在死亡通知书上签字这一幕,五官扭成一团,被说“丑”。 但这不也有动人的力量吗? 归根结底,评价哭戏的标准只有一个 能否把人物立住、立足。 而无所谓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哭戏,并不比其他戏份更“炸裂”,更能代表演技。 你何时见过提起林青霞、张曼玉、周迅、巩俐时,夸的是:她好会……哭? 想起郝蕾面对导演刘恒讲戏时,甩出的话:“您说的这个演法,是我从20多种方法里选择出来的最普通的一种。” 哈哈,狠不狠。 最高明的那种演法是什么? 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一次次地尝试、变换。 表达人物的心声,哭可能是一种。 但那种速成而泛滥的哭,一定是最爱滥竽充数的那种。 无论看上去多努力张开嘴巴。 但你听 播放的,全是这个世界的无聊和吵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