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德邦,德邦物流,德邦快递,德邦物流怎么样,德邦快递怎么样 建筑离我们的旅行很近,建筑绘本更加拉近了这个距离。 除了实际的居住和使用,建筑和我们的生活还有怎样的关联性? 设计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师马岩松曾在采访中提到,“建筑是一种载体,已经包含了很多文化、时间、历史的沉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科书了。” 建筑自身就富有意义,巡礼建筑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洞见某地在特定阶段内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状况,以直观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本教科书。 东京奥运主场馆设计师隈研吾是最为知名的在世日本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进化过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30余年来日本的社会变迁 近期,日本建筑杂志《日经建筑》前主编宫泽洋所画的建筑绘本《隈研吾建筑图鉴》一经出版,就获得Designboom、《Casa BRUTUS》等知名设计媒体的报道和高度评价。 这本建筑画册展现了1990至2010年期间,隈研吾在日本完成的50多个代表项目,作者在所绘的建筑中加入大量个人作为建筑媒体人的观察与评论,同时也着重描绘了平时容易被忽略的建筑细节。 《隈研吾建筑图鉴》展现了50个隈研吾的经典项目,也在大量的生活场景描绘中起到了导游书的作用 作为东京奥运主场馆设计师、最知名在世设计师之一,隈研吾建筑实践始终反应了日本人在生活、居住上的需求。可以说隈研吾30余年的建筑经历,也浓缩了日本社会30余年来的变迁经历。 从这一角度来看,《隈研吾建筑图鉴》不但是一本建筑书籍,也不失一本很好的旅行指南,人们可以跟随作者规划的线索去巡礼日本建筑,并在过程中探究这一邻邦的精神内核。 这也向读者和旅行者提出了新的出游建议:下次出门,记得带上一本建筑画册。 《隈研吾建筑图鉴》,由日本建筑杂志《日经建筑》前主编宫泽洋所画 “隈研吾被接受到这个程度,一定是有原因的” 隈研吾是当今最活跃的日本建筑师之一。 但对日本建筑业有过长期观察的书作者宫泽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0年前觉得隈研吾顶多就是一位挑起日本建筑业大梁的建筑师,为何现在他会(在全球范围内)有如此高的接受度。” 这本书正是抱着这样的的发问展开了探索。 宫泽洋在书中将隈研吾的建筑分为了四个类型:惊奇系、潮湿系、蓬松系、寂静系,这些先后出现的风格体现了隈研吾建筑的衍化。 由上至下的四个颜色分别代表隈研吾作品的四种类型:惊奇系、潮湿系、蓬松系、寂静系,其风格的演变也体现了建筑师由“建筑必胜”到“让设计消失”的心态转变 1954年出生的隈研吾出道时即赶上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速上涨期,在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初期建筑事业发展的颇为顺利。1990年,隈研吾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并于次年完成了个人首项公共建筑——M2大厦,没成想却在这个项目中遭遇滑铁卢。 M2大厦建设的初衷是汽车品牌马自达需要一个引人注目的展销大厦,为求博眼球,隈研吾便、将多种建筑风格、材料堆砌在一起,并在建筑正面中央镶进了一根巨型罗马。 如此浮夸的“大杂烩”建筑因风格混乱被认为是一项败笔,还被公认是“东京最丑建筑”,最终沦为殡仪馆。宫泽洋在书中将M2大厦作为隈研吾“惊奇系”风格的代表,还在画面中还加入了黑色云彩以调侃这座建筑的阴间氛围。 隈研吾于1991完成的首个公共项目M2大厦,混乱的元素堆砌极为浮夸,宫泽洋在画面中加入了黑色云彩以吐槽这座建筑的阴间审美 受M2的影响,隈研吾的声名开始变得备受争议。90年代后泡沫破灭期,日本经济无比惨淡,隈研吾也曾经历12年在东京接不到设计工程的尴尬局面。 那段时间隈研吾只能靠朋友和熟人介绍,在地方上接一些小型项目。也正是得益于这一阶段的经历,隈研吾的建筑实践开始摆脱以周期和预算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浮躁心态,而是有机会和工匠接触,花更多的时间在材料、工艺上进行探索。 M2大厦遭遇滑铁卢后,隈研吾在12年间难以在东京接到建筑委托,在这一时期,他转战日本乡村以传统的木造结构实现现代建筑,图为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 这一阶段在初始时的作品更多完成于乡下、海边村镇,与自然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也被宫泽洋称为“潮湿系”。此时隈研吾开始大量接触并使用木制结构建房,也为此后的个人风格打下基础。 也正是这段时间的蛰伏,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渐恢复,隈研吾开始有机会日本回归大城市。遭遇重创后的日本开始由浮夸冒进改为去华求实,建筑也从追求外观的突破转为低调、实用的姿态。隈研吾将在乡村积累的木造结构经验应用于城市中的大型项目, 隈研吾的近作中,经常使用蓬松的木结构以取代钢筋水泥的方块盒子 这一阶段的作品代表应用了大量的木制榫卯结构,诸如2006年的“梼原町综合厅舍”和2010年的“GCプロソミュージアム ·ResearchCenter”。隈研吾擅长营造有蓬松感的木建筑外观,既带有古代东亚的建筑传统工艺,又应用于当代建筑,也和自然进行了很好的呼应,这种外观特色也逐渐成为隈研吾的标志性风格。 在乡村与匠人接触的经历让隈研吾感悟到木作之美,图为他的作品“梼原町综合厅舍”中的室内榫卯结构 正是乡下的建筑经历给隈研吾带来启发,他开始反思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且发现,建筑理应更好地融入、而非去战胜周边。此后,隈研吾提出了“负建筑”的概念。 负,在日语中是“输”的意思,“负建筑”即为输了的建筑。从代表作“Memu Earth Hotel“可以看出,作者开始展现出一种无意于战胜自然的谦虚感。 这种视觉感受被宫泽归纳为“寂静系”,也正是在这一阶段,隈研吾的建筑实践也从实际的建造升华至理论的层面。 看似简单的Memu Earth Hotel,体现了隈研吾想让建筑输给自然的决心 隈研吾的建筑能被广泛接纳,一方面在于他回应了当下人们对于拥抱自然、关爱自然的渴望,也在于他所展现出的对当代建筑的反思与批判。 这些公共的、长久留存的作品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人们通过观看、游览便可一窥社会、生活观念一路走来的历程。 “这才是我想带着去旅行的书” 值得一说的还有《隈研吾建筑图鉴》这本书的作者,宫泽洋。自1990年至2020年,宫泽洋先后在《日经建筑》担任记者及主编,在过去30年间活动于日本建筑行业一线,以专业的角度对隈研吾有过观察及跟踪报道。 在这次出版的绘本中,宫泽洋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价,既关注时间线上的递进,也描绘空间上的宏观和围观,从专业的视角对隈研吾进行了解读。 但相比正式的、学术性的探讨,漫画绘本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更为幽默和生活化,可以为大众提供向导功能。 宫泽洋不仅在书中绘制建筑,也评论建筑,在这一图中他点出该建筑像伞一样由一根柱状结构支撑起广阔的观景台,并以问句“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激起读者想要去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如果说建筑巡礼是一种很好的游学形式,那建筑绘本就是非专业读者的学术导游。 在豆瓣,喜爱文化艺术的人们召集着不同主题、线路的建筑之旅,也在建筑类畅销绘本的书籍主页留言评价“这才是我想带着去旅行的书”。 为了让欣赏建筑变得更为有趣,令原本艰深的专业知识展现出能被更多人理解的趣味性与故事性,不妨再读读下面几本绘制精良的中文城市画册。 作者视角的乱入与点评,让建筑绘本也具有了旅游向导的作用。 《重新发现日本》 由《隈研吾建筑图鉴》作者宫泽洋与另一位日本建筑类作者矶达雄合著的60处日本经典古建筑巡礼指南,毕业于建筑学科的矶达雄擅长从专业的角度剖析建筑的历史与美学,插图绘者宫泽洋则以漫画的形式展现了建筑的趣味与特征。两位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日本古建筑并给出出行及拍摄建议,旅行时带上这本书相当于带上了两位向导。 《重新发现日本》由浅入深地剖析日本历史建筑,是不错的日本古建筑巡礼导游书 《一点儿北京》 精致优美的北京城市绘本,曾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起的“中国最美的书”活动中获得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书中细致描绘了798、三里屯、南锣鼓巷三个各自不同但都可以反映当下北京生活的街道景观。除知识性干货之外,这本书画风现代、配色令人感到舒适,也可以带来纯粹的美学乐趣。 诸多细节,让读者通过《一点儿北京》对当下的北京增加理解 《乘上时光机,日本动漫小旅行》 尽管这本书更多是以动漫为母题,但同时也在用水彩风的建筑插画串联起散落在ACG迷脑海中的名场景。从想象中的甲子园比赛的热闹现场,到作者根据经验绘制的“秋叶原扫货地图”,是非常适合日本动漫主题之旅时带上的绘本。 《乘上时光机,日本动漫小旅行》用水彩风的建筑插画串联起散落在ACG迷脑海中的名场景 《My first book of London》 作者Ingela Arrhenius来自斯德哥尔摩,擅长可爱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比起前面介绍的书籍,这一本更为接近儿童插画绘本。绘画者用柔和的配色和较为扁平的图形描绘了伦敦的建筑与城市特色,是开始环球旅行前的良好启蒙读物。 同样值得推荐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方Walker Studio的一系列童书,这一书系大多围绕动物、城市等有趣的话题展开,并以简练的语言和富有美感的画面进行呈现,帮助小朋友们理解遥远的城市与文化。 柔和的色彩,扁平的画面,是小朋友认知遥远城市和文化的启蒙读物 《这里是中国》 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著的中国城市简史童书绘本,适合亲子间共同探寻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厦门、香港六座城市的特色。 书中不仅注重体现旧上海风貌、西安碑林等传统城市景观,也带孩子们从大桥高铁、城市规划的角度领略中国都市的高速发展。 《这里是中国》不仅注重体现旧上海风貌、西安碑林等传统城市景观,也带孩子们从大桥高铁、城市规划的角度领略中国都市的高速发展 下次出门,记得带上一本建筑画册。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